精彩绝伦的辽剧,惟妙惟肖的皮影,工艺精妙的满绣,巧夺天工的剪纸,这些丰富多样、具有鲜明营口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熟知,也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成为营口人“记得住的乡愁。
营口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满、蒙、回、锡伯、朝鲜等6个主体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故事、庙会、音乐、舞蹈、曲艺、皮影、剪纸、雕刻、饮食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民间礼仪、节日、传统体育与竞技等。
位于辽河老街的辽南陈氏民间面塑馆,是目前我市唯一的省级非遗传习基地。陈氏面塑工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山东传到营口,陈群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不到十岁便爱上了面塑技艺,数十年坚守,笃行不怠。营口陈氏面塑在200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群成为辽宁首批工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秉承坚守不保守、传承加创新的理念,创作了许多弘扬社会主旋律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作品。2008年7月,他出席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大型展示活动启动发布会,营口陈氏面塑作为全国唯一面塑项目,参与奥林匹克,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独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