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魁星楼

来源:盖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31

【字号:

分享: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枢”或前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又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是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传说主宰文运,遂又称“文曲星”。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又称“魁首”。 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运兴衰的魁星而修建的建筑,全国各地皆有修建。古时候,读书人在科举考试前都要到魁星楼叩拜魁星,祈求保佑金榜题名。

盖州古城原来也有一座魁星楼。魁星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建在原东城门“顺清门”南约190米的城垣上,东临护城河,西临东马道,原为文庙东侧文昌宫东翼建筑,与文昌宫西翼建筑朱衣楼东西对峙。据清嘉庆十七年《盖平县学建立尊经阁碑记》载:“城之东南隅建立文庙……兼以文昌之神,今制春秋享祀典礼,加隆于尊经阁之前,创建专祠,翼以魁星、朱衣二楼,轮焉奂焉,亦同时落成。”

魁星楼为二重檐、六角攒尖顶式楼阁建筑,坐东朝西,建在城垣上一座高约0.9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六边形花岗岩台基上。该建筑为砖木结构,由花岗岩条石筑基,青砖砌身,灰瓦覆顶。两重檐下各立六根朱漆檐柱撑起楼体,檐下斗拱、檐檩、额枋上施以彩绘。屋顶六角为飞檐翘角,上下六角皆系有铜铃,共12个,微风吹动,叮当之声,悠扬悦耳。上下12条垂脊上坐立脊兽雕像,形态栩栩如生。垂脊向屋顶中央最高点汇集处为一圆形“宝顶”。一层楼内青砖铺地,白灰抹墙,屋顶为可见式木质构架。正中立有一尊泥塑“魁星点斗”雕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为一鬼怪造型。其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一只大鳌头部,左脚上刻北斗七星,摆出扬起后蹄动作。整体形态呈一“魁”字,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沿室内木梯攀登至二层,二层为一空阁,仅有屋顶,周围无门窗。地面正中放置一座四方形花岗岩石桌,桌面刻有棋盘,供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对弈。在魁星楼下的内城墙上,由青砖斜砌30余级台阶,为登楼、下楼的必经之路。

魁星楼通高约12米,加之建在高约10米的城垣上,使其成为当时盖州古城的最高建筑。攀至魁星楼的顶层,凭栏四望,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向北眺望,近处东城门楼高高耸立,进出城门的人流车马穿梭不绝;远处东、西双顶山犹如两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把守着通往青石关的古道。向东眺望,近处东城墙外护城壕内的黄花鱼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远处铁塔山与灶突山隔河相望,奇峰叠翠、美不胜收。向南眺望,城南的大清河宛如一条丝带向西飘去,大清河上帆樯林立、往来如织,清河码头上装卸货物,人头攒动,一派繁忙;远处凤凰山巍峨挺拔、钟灵毓秀。向西眺望,近处古城内市街井然、商铺林立、人群熙攘、热闹繁华;远处白狼山、连云岛清晰可见,渤海湾里波光粼粼、帆影点点。魁星楼俨然成为欣赏盖州美景的绝佳之处。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盖平地势平坦开阔,加以清军防御颇为顽强,“盖平保卫战”成为甲午中日战争中陆地战场上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中日双方伤亡都较为惨重。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盖平城。城墙、城门及城内外不少民居、庙宇等建筑在炮火的轰击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魁星楼虽然得以幸存,但楼内的魁星雕像后来被日本士兵捣毁。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拜祭魁星这一传统习俗被取缔,魁星楼被废弃,成为空楼。解放初,魁星楼被彻底拆毁。

盖州在明、清两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根据史料记载有名可查的进士达20余人,举人达40余人,生员、贡生达500余人。明代官至翰林院大学士、礼部侍郎的陈鉴(榜眼),官至刑部侍郎的高润;清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的白潢,官至兵部尚书的于成龙等盖州籍历史名人名垂青史,让盖州人民津津乐道并为之骄傲,更加凸显出“魁星楼”的意义不凡。

魅星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岁月沧桑,昔日魁星楼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只留下那几张发黄的老照片,向我们述说着盖州古城昔日的辉煌。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