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辰州文化

盖州古迹之二台子大石棚

来源:《盖平县志》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4

【字号:

分享:

石棚是古代人利用加工过的整块大石板作为壁石和盖石修建的巨石建筑物。因其整体结构的外形颇似棚厦,故称石棚。其形状也很像帝王的冠冕,在古代也称为“冠石”。关于石棚的年代及性质,曾有过多种传闻,但是根据考古调查及出土遗物考证,辽南地区的石棚大多数是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产物,其性质应为远古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早在汉代,石棚就已经为人们所发现,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人们对石棚已经很陌生了,将其视为“奇异”现象。《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记载:“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襄平即当时辽东郡的郡治,在今辽阳市,这里所说的“大石”就是辽南某地的一处石棚。石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而亚洲的石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以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分布最为密集。石棚在辽宁地区分布比较广泛,迄今为止在辽宁地区共发现石棚遗迹122处,尤以辽东半岛南部最为集中。辽东半岛的石棚一般都建在临河的丘陵台地上,少数则建在平地,很少在高山峻岭上,且多数石棚附近都有古代的遗址。石棚的分布,有的地方只有一个或两个,有的则有三四个或更多的石棚集中在一处,形成石棚群,特别是小型石棚,常常是以石棚群的布局存在。就其建筑规模和结构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大石棚和小石棚两类。营口地区是辽东半岛石棚最为集中的区域,不仅规模宏伟壮观,而且多数以成群的形式存在。比较著名的石棚群有:盖州市团山石棚群(包括石棚与石盖墓两种类型,共计22座)、盖州市牟家沟石棚群(共计16座)、盖州市什字街镇邹屯村石棚群(共计11座)、盖州市伙家窝堡石棚群(约20余座,大部分已坍塌)、盖州市林杨村石棚群(共计4座)、盖州市小脖沟屯石棚群(共计5座)。独立存在的石棚主要有:盖州市连云寨双石棚、盖州市石佛村石棚、盖州市苏峪村石棚、盖州市苇塘村石棚、盖州市洪屯石棚、盖州市仰山石棚、盖州市二台子石棚山大石棚、大石桥市石棚峪石棚等。二台子石棚山大石棚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目前资料所显示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石棚。其规模之大,做工之精,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台子大石棚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浮渡河西岸的一座小山上,由四块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方向为南偏东4度,平面呈长方型。关于大石棚的尺寸,旧说主要依据伪满时期石棚山古云寺石碑的记载:“有石室一间,遍石三筑成,一长二丈八尺,宽一丈一尺,厚一尺八寸。东西两壁各均长八尺四寸,高八尺二寸,厚八寸。”碑文记载的这个数据实际上并不精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省考古专家许玉林与我市地方史专家王金令两位先生对本地区石棚进行了专题考察,实地测绘了第一手的数据,并上报国家文化部。据许、王两先生描述,该石棚三块壁石之间稍微向内斜立,略呈梯形,壁石套合严密整齐。壁石均为长方形,棱角十分规整,高为2.33米,厚度为0.10~0.25米。盖石为圆角梯形,前宽后窄,前高后低,长8.60米,南端宽5.70米,北端宽5.10米,厚0.40~0.50米,重约60余吨。盖石四面探出石壁外,东1.70米,西1.60米,南2.80米,北3.25米。石棚室内长2.75米,宽2.10米。有扁平铺底石,现已残碎为八块。

二台子大石棚测绘图

二台子大石棚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金代担任提点辽东路刑狱的文学家王寂在巡按辽南时曾专程游览了这座大石棚,他在《鸭江行部志》中写道:

己酉(1191年三月初一日)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长,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暇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既无碑刻,故不知其所始。

王寂还作古风一首“以纪其异”,诗曰:

片石三丈方纵横,

平直莹净如楸枰,

旁稽石壁做大室,

人力不至疑天成。

此去东瀛都咫尺,

想见强赢困鞭策。

神仙游戏亦偶然,

月斧云斤灭痕迹。

骖鸾翳凤何时来?

风雨洒扫绝纤埃。

定时守护敕山鬼,

陵迁谷变无摧颓。

屹然万古临长路,

曾阅汉唐如旦暮。

山前怕有牧羊儿,

更问金堂在何处!

古老而神秘二台子大石棚历经数千年岁月,虽屡遭风雨侵蚀和地震灾害,至今依旧威严矗立。它在给我们带来惊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个难以索解的历史谜团,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谜团之一:“石棚原料之谜”

二台子石棚以规模宏伟、石材巨大而闻名于世,如此巨大的石料出自何方,又是如何开采、运输的呢?

有关专家考证,二台子大石棚的石料采自距石棚山十公里的九寨镇三道河村的龙潭。早在四千多年前,开采这样大块的石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专家推测,巨石的开凿运用了“膨胀法”和“热胀冷缩法”两种技术。“膨胀法”是用青铜凿子在山石上凿出一排小孔,打进木楔敲击,击碎后再加粗木楔,使岩石膨胀破裂。也可以在加进木楔的空洞里加水,使木楔膨胀,涨裂石块。“热胀冷缩法”是指在选取的山石石面上放上浸过油的粗绳,拉直后,将绳索点燃,烧烤石面,并不断加续新绳,直到烧透岩石,再泼以冷水,使岩石猛然收缩而炸裂。

石料开采后,用手工水磨,直至表面光滑,利用冬季河面结冰时从冰上钎引滑行,运至石棚山下,再采用钎杠、撬拨、木棍滚动等方法运至山顶。

谜团之二:“石棚建造之谜”

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远古时代,如此高大的石质建筑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巨大的石盖又是怎样严丝合缝地安放在石壁之上的呢?

经过对比国外民族学资料并反复试验,专家们认为,大石棚的修建采用的“土囤法”,其建造过程是这样的:在地表上挖好立石的底坑,铺放好底石,竖起两侧立石,再竖后侧立石,然后内外用土填充,把整个石棚堆成一个有斜坡的土堆,把盖石顺斜坡运到土堆上壁石上面的准确位置,放平套严,再把填土撤掉,盖石就与壁石压在了一起。不过,当时人们是如何计算盖石压到三块壁石顶端的精准位置以至于60多吨重的盖石不偏不斜,至今尚无人能解释清楚。从大石棚的建造形制来看,已有侧脚,壁石也有一定的收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力学原理。无论是石料的开采、运输还是石棚的建造,都需要很严密的人力、物力的组织和调配,这又使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