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自然地理

历史记忆——盖州城隍庙

来源:盖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8

【字号:

分享:

 城隍庙,位于盖州城西北隅(今盖州实验小学院内),何时修建不详,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后几经修缮,迄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典史李天麟再修。时城隍庙,坐北向南两进院落,四周砖筑围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包括后殿、正殿、东西配庑、钟鼓楼、山门等组成。建筑皆是花岗岩条石台基,大木架结构,青砖砌筑,瓦顶,屋脊有各种镂空和浮雕装饰。屋檐斗拱施以雕刻,四角高翘,脊端施以各式套兽。

 后殿。后殿为“夫人殿”,也为“娘娘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殿面面阔三楹,进深两楹,殿内供奉“城隍夫人”,木制坐像,像高1.5米。左为“城隍爷”木制坐像,像高1.5米。

 正殿。正殿为城隍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两楹。,殿内供奉“城隍爷”。城隍爷,即城隍,是地方神,属道教之神。在神仙体系中专司护城佑民,为主掌冥籍之神。城隍之名,始见於《周易》,继见於三国、北魏时期。以城隍为神名,典籍文献始见於《北齐书》之《慕容俨传》,传载“慕容俨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隋唐以后,郡县皆行祭祀。《太平广记》记载“吴地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五代,城隍已有诏封。宋代,城隍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元继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大都城隍被封为佑圣王。明代城隍崇拜达到极盛。《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三》记载”明洪武二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三年,诏三天府州立城隍庙,其制高、广各视官署正衙,几案皆同。(洪武)三年,诏书去封号,止称某府

 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庙屏去他神,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清代城隍沿用明制。因此,明清两代凡府、州、县治所在均建有城隍庙。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到城隍庙祭拜城隍神,以佑平安。

盖州城隍庙正殿供奉的城隍爷为“显应伯”。显应伯何人也,无考。城隍坐像,为泥塑。像高两米,头带乌纱,身披蟒袍,腰束玉带,双手执勿板。城隍左右供奉的为兵科、户科、勾魂、取命四神。泥塑,均高两米。手执勾魂牌、夹锁、铁索、打板等法器。正殿殿门左右对联,左联是“多日哀恳,尔曾饶过谁,谁叫尔瞒心昧己,丧尽天良,难逃公道”;右联是“少要悲伤,他若欺负你,你怕他忍气吞声,受些坑害,定复私仇”。正殿檐柱门楣上悬黑地金字楷书“社祭正神”横匾一块。金柱门楣上悬黑地金字楷书“辰州保障”横匾一块。

 正殿左右有两间配殿,左为土地殿,殿内供奉“土地神”。土地神,称为“福德正神”,亦称“土地公”、“土地佬”。土地神,老而须白,精神祥和。左手端元宝,右手持扶杖,主掌一方土地,故凡庙宇皆祀之。土地神,最初是社神,“社”本意是示土,即祭祀土地,古代把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地方、时间和祭祀叫社。后被尊封为“后土皇地祗。总司土地,为道教“四御”之一。右殿为鬼王殿,殿内供奉鬼王,鬼王专司“拘解”“缉拿”亡魂或人间贪腐作恶之人到坛宣判。

 配殿。配殿位于正殿前左右两侧,面阔均为五楹。内设书房一处,草堂一处,审讯室一处(专供城隍夜审),其余为道士寮房。

 钟鼓二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花岗岩条石台基,有台阶通上。二楼皆为歇山顶,亭式建筑。亭间各有四根红漆抱柱,双层檐,四角高翘。左楼内置铁制大钟,重约两吨。右楼内置大楼,大鼓直径三人方可相抱。每逢初一、十五日鸣钟击鼓,一次三遍,声传数里,闻之肃然。

 山门。山门建在花岗岩条石台基之上。前后四级台阶通上。山门面阔三楹,进深三楹。歇山顶,四角高翘,前后披坡施青瓦,戗脊端

 皆有套兽。檐下古式门窗。门楣上悬黑地金字楷书“城隍庙”横匾一块,山门左右檐柱黑地金字楷书楹联。左联是“来了来了,曾记得伤天害理的时候”,右联是“去吧去吧,这就是粉身碎骨坛场”。山门内左右各有高头大马一匹,牵马站童一个。

 山门左右各有歇山顶角门一个。角门面阔一楹,进深一楹。门脊四角高翘,门窗古色古香。山门前台阶两侧各立花岗岩石狮一个,石狮威武高大,神威凛然。石狮两侧各立高大旗杆一根。山门前筑有花岗岩石平台,三级台阶通上。山门四周为围墙,围墙青砖对缝砌筑,墙顶硫瓦披坡,通高约二米多。

 城隍庙,明清迄至民国时期,为邑内道教主要祭祀场所,斯时,城隍被称为“剪恶除凶,护境安民,保城镇域”之神。历任州官、知县上任、卸任都必选良辰吉日敬拜城隍,以求保佑。在任期间,凡是重大活动或重要举措,也必往城隍庙虔诚拜谒城隍,敬其佑佐。尤其地方廉官、循官,城隍庙是其最尊崇的地方。《盖平县乡土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福建侯官人刘廷珍,官本县知县,适当变法之初,公以旧学行新政,立师范传习所,设高初小学校。并农商并分设巡警十余处,沿途劝民载树。公余之暇,常往复巡视。与野老席地谈文明、进步,实首倡焉。且公生平得力,尤在以不欺之学措之。政事观其对于诉讼,恐胥吏欺民,则亲自收授。对于户口恐差役欺已,辄沿户检查。尝於城隍庙前揭誓,曰我如欺民,神其鉴之,公殆优於德者也”。相反贪官、恶吏却双腿打颤,惧怕的很。每有活动,总是推三阻四,找出很多理由以行逃避,唯恐城隍震怒,下牒追魂。

 城隍庙,每年初一、十五、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是其祭祀日。是日,达官贵人乃至普通百姓必虔诚前往拜祭焚香,奉祀庇护。尤其是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历书称之为上元、中元、下元,即“三元节”。道家称之为“三巡会”,也叫“三节会”。届时,城隍庙要举行城隍会。“城隍”要率驭下四神等官员出巡。即由官府

 选拔身健有力道人抬上木制“城隍爷”、“城隍娘娘”乘坐专用八抬大轿进行巡视。巡视路线是出东门,奔南门。巡视中,鼓乐队在前鸣锣开道,仪仗队高举红罗伞扇,金瓜爷铖左右排列。众多骑兵、步兵跨刀、持枪紧随,县府等众地方官员随后。沿途还要举行仪式祭祀。城隍巡视“对象”,专门巡视官府乃至社会上一切贪赃枉法、买官卖官、草菅人命、腐败官员及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黑恶势力。巡视中该下牒的下牒,该拘魂的拘魂。贪官恶棍跑到天边,也要派厉鬼即时缉拿到案。城隍出巡时还要到城北“厉坛”赈济孤魂野鬼,以示冥安。出巡过程仪仗分明,威严整肃。出巡路上凡一切过往车辆、官员民众都要自动让路,礼让退避。凡阻碍者,官府可即时缉拿或杖折。城隍出巡时间一般为午后一时出巡,晚上十时回庙。

 城隍庙迄明代至建国前,在盖州境内延续了400多年。民国初有5位道人在此居住。民国十年,有道人宋兴在此负责管理,1947年有缪姓道人在此管理,时大殿三楹尚存,庙内尚有小钟一口、大鼓一面,磬三、木鱼、香炉各一,其他物品若干。1950年城隍庙大殿被拆除,其庙址建盖州实验小学。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