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盖州市西崴子村,面朝渤海辽东湾
山海泉城皆美、农林牧渔俱兴的文化古城
营口市最大的以渔业捕捞为产业的渔业村
悠久的渔文化历史激励着世代的村民拼搏
——西崴子村党支部书记宋丽韫
2025年1月14日至17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辽宁鲅鱼圈支队深入辽宁省盖州市西崴子村,围绕“红色渔文化,乡村正振兴”展开实地调研。
支队成员先后走访了海源水产、亿佰家海蜇加工等渔业企业,参观了渔业手艺人的工作间,并探访了手工织渔网、手工撵船、海蜇加工等传统技艺。通过与村支书、手艺人们的交谈,支队成员们感受到西崴子村代代传承的红色渔业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辽宁省盖州市西崴子村,面朝渤海辽东湾,是山海泉城皆美、农林牧渔俱兴的文化古城。悠久的渔文化历史激励着世代的村民拼搏奋进。
盖州市西崴子村是营口市最大的以渔业捕捞为主导产业的渔业村,村内的各种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老百姓服务。村子面朝渤海辽东湾,拥有3.6公里海岸线,具有相对鲜美的海产品,地标产品海蜇产量大,吸引了大多数人购买并进行国外出口。
随着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安排、国家的政策补贴支持,直到2024年,西崴子村渔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渔民们增产增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村内有国家AAAA级景区——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有北海禅寺、明代烽火台等著名景点。
东北特色“渔”文化
荣誉徽章
颁奖祝词
西崴子村有悠久的渔文化历史,参与并见证了北方海洋捕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渔民代表。
村书记宋丽韫的曾祖父“大老红”宋仁山作为全国第一届劳动模范,代表广大渔民披红戴花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宋书记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誉,是全村老百姓的荣耀。”直到现在,这种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团结互助的红色渔文化在西崴子村代代相传。
渔民村晚
团队精神
西崴子村的渔民文化传统文化源于对海龙王的崇拜、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进入新时代,渔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
从2017年起,在6月休渔期村委会与广大渔民一起策划组织大型渔民文化节活动,是独属于村民们的“村晚”。每届活动观众达2万人以上,成为营口乃至北方渔民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一次次的成功举办使北方渔民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以前渔民造新船,都有一个传统的“上大鼻子”仪式,相当于盖房子上梁。当天要在新船前面鸣放鞭炮,上香叩拜,然后由村里的老船长现场敲击一段喜庆大鼓。
西崴子村把这一传统喜庆大鼓重新整理,加入现代元素,在渔民文化节舞台上西崴子村19位优秀船长共同敲响喜庆大鼓,鼓声震天,气势磅礴。
出色的乡村手艺人
本次实践成员们有幸调研辽宁省盖州市团山街道西崴子村,深入挖掘当地的手艺人。以渔业为生的村民带给我们极大的感动和震撼,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在民间扎根,方能绽放别样光辉!
王鹏邻老师傅从30多岁开始进行捻船工作,他的老手艺无惧渔船出现的各种破绽。
来到老师傅的家中,他为我们热情地展示着和他一起经历风吹雨打、饱经风霜的百宝箱,里面是大大小小的工具,斧头、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锤子等,每一件工具都像是老爷爷的老伙计,比家人陪伴他的时间还要久。
老师傅说,捻船是为了防止船漏水,帮助渔民更好的航行。老师傅的手因为常年的海上作业,已经关节肿胀变形,但是拿起工具修小米粒一样的洞却得心应手。清淤剔缝-塞麻-碾灰-上腻子-刷桐油等考验耐心的步骤,每一步都决定着航行时间。
这双巧手和过硬的本领让他在十里八村扬名,这份匠人精神也教会了我们一句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就是,一手养活人,一手养自己。老师傅既是工匠更是“哲匠”,这句有哲理的话震撼了我们很久很久。
王朋孝是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工笔画手艺人,当我们误以为这位手艺人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已,没想到,不拘小节的画室里随意摆放的画作居然一件件都是精品。
当每一幅画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行人真的被震惊到了,这位谦逊又内敛的画师,让我们见识到了工笔画的技艺精湛,篇篇都需要数十个小时的精雕细琢,每一笔都十分精细,毫发毕现的动物仿佛在绢丝上活了起来,很多人都慕名买他的画作。他说画画只是爱好,只不过这个爱好坚持了十年而已。这应该就是匠人精神的具象化。唯有热爱才能抵挡十年如一日的辛苦。
梭子舞动,手指灵巧。织网大姐们用自己的巧手把渔网进行拼接和修补,她们虽然面对着重复的工作但是不惧麻烦,只是沉浸在织网的世界里快速的翻织着渔线,只想着如何把眼前的渔网编织好。
她们织网的走线看似简单,但是却有多种穿线方式,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穿线技巧,一丝一线尽显手艺。
手工打造的木船、渔家书屋,见证着盖平县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战风斗浪的峥嵘岁月。西崴子村红色渔业精神催人奋进,激励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挺膺担当,贡献青年力量,展现青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