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躯大、头轻小、额有“花莲”、颌下有髯、尾短上翘、通身白毛——辽宁绒山羊,在人们眼里,妥妥的就是一副“喜羊羊”的形象。辽宁绒山羊是世界上产绒量最高的白绒山羊品种,具有绒纤维长,净绒率高,绒细度适中,绒毛洁白,体型壮大,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中低产绒山羊效果好等特点。2023年6月,荣登全国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名单,被誉为“中华国宝”。
辽宁绒山羊1955年在营口盖州市首次发现,作为辽宁绒山羊发祥地、优秀种群繁育地,盖州市走特色路,打特色牌,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推广多维推进,拓展延伸辽宁绒山羊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特色产业成县域发展强有力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 优质种羊资源走向全国
据盖州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产业科科长陈继强介绍,辽宁绒山羊在盖州首次发现后,1959年,我省农业部门相关专家在进行品种资源调查性能测定时,将其命名为盖县白绒山羊,1980年更名为辽宁绒山羊,是我国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之一,是我国畜牧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品种资源。榜式堡镇道马寺村位于盖州市石门水库上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辽宁省绒山羊原种场有限公司坐落于此而闻名省内外。从山脚往山上走,一路颠簸,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开车用了十多分钟。负责管理种羊的畜牧师们每天都要在羊圈里转来转去,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他们把母羊的繁殖时间进行了调控,让春季的二、三月成为产羔的最佳时间。为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打造最优良的辽宁绒山羊核心群,盖州市于1986年建立了原种场,采取闭锁繁育的方式,在有效控制近交的情况下,组合选育出优秀的辽宁绒山羊种羊。在原种场的带动下,盖州山区农民改变了靠种地为生的单一经营模式,走上了绒山羊养殖之路。坐落在营口的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让盖州绒山羊产业有了更多的科技支持。畜牧兽医学院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孙亚波除了进行绒山羊增绒技术研究,还将目光放在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上面。她经常下乡调研,为养殖户设计羊场建设方案,联系购置机械设备,赠送种羊,进行技术指导。为提高养殖户收入,孙亚波还根据各地粗饲料、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禀赋,带领团队开发了6种非常规饲料资源,为养殖户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饲料配方。新达绒山羊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道马寺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盖州市绒山羊养殖大户,每年自养绒山羊上千只,为社员销售数万只。理事长冯功绵告诉记者,原先他们养羊都是肉食用,后来在原种场的影响下,才知道这羊要是卖绒,一只就可以收入上万元。于是他们开始学习繁育技术,成立专业的合作社,目前已吸纳200多户农民入社,繁育出的绒山羊卖给社员,合作社负责技术和回收销售。问及合作社的收入情况,冯功绵倒也爽快:“每年百十来万是有的。”为展示辽宁绒山羊品牌价值,提升绒山羊产业发展水平,盖州市连续两年举办绒山羊优质种羊推介大会,连续举办32届辽宁绒山羊种羊竞卖大会,通过搭建竞卖平台,推动辽宁绒山羊优质种羊资源走向全国。目前,盖州绒山羊养殖量达110多万只,存栏量达72万只,主要分布在盖州榜式堡镇、万福镇、小石棚镇等13个乡镇,羊绒产量440吨,羊业产值16亿元,绒山羊真正成了盖州农民致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