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姜俊宇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打好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三地四市”建设、提升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推动营口高质量发展,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2024年春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赴苏州市、无锡市开展为期一周异地教学。
学习考察中,学员们通过亲见、亲历、亲闻,深刻感受到“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和“全国大中城市人均GDP第一—无锡”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新成效。通过对比营口市与苏州市、无锡市区位优势、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结合各自具体工作领域,撰写数十篇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本报从中精选8篇予以刊发。
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2024年春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赴苏州市、无锡市两地开展异地学习。学习时间虽然只有几天,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等方式,对苏州市、无锡市两地的发展成果、先进经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了解。苏州市、无锡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苏州市、无锡市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苏州市和无锡市抢抓机遇、积极落实,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地的产业侧重虽有差异,但实施路径高度契合。
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苏州市以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为基础,推动钢铁、化工、纺织等优势产业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向细分高端领域深耕;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布局前沿新材料、细胞和基因诊疗等8个未来产业新赛道。无锡市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应用,探索支撑未来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构建物联网等4个地标产业、高端纺织服装等6个优势产业和第三代半导体等5个未来产业为支撑的“465”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战略。苏州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苏州市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产学研机构160多家,C9高校全部在苏州市实现重大布局。无锡市重点实施合作“并肩计划”,依托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未来产业发展,与香港、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技术对接交流,同时与重点央企和排名行业前三的头部企业密集对接,构建创新驱动、数字引领、协同发展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是锚定制造业主战场。苏州市为寻找适合“本土体质”的产业赛道,建立了产业链发展促进工作组,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全部由现有制造业骨干企业作为“链主”,并明确责任部门进行跟踪推动,确保做到先立后破,避免“脱实向虚”。无锡市则以“制造业的未来化跃升、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强化制造业作为未来产业核心应用场景的地位,加快前沿技术应用,加速制造业降本增效、升级换道、“升维”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利用前沿技术创造新产品,落地新场景,培育新市场,促进未来产业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四是统筹做好空间布局。苏州市实施发展空间“优化行动”。坚持全市统筹、差异布局、协同发展,根据各县区、园区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明确划定了各地区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每年根据技术进步和实际情况对空间布局进行动态评估和优化调整。依托产业园区、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组织载体,打造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着力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无锡市以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实施骨干“成林计划”,支持各县区、园区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主动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提出到2030年建成不少于20个未来产业特色园区,推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在园区内率先落地。
二、深化央地合作为有效弥补短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2023年,营口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不足20%,同样的指标,苏州市的数据为47.6%,无锡市的数据为52.3%;2023年,营口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00件,而苏州市超过了13万件,无锡市也达到近5.6万件。通过简单对比可以看到,我市在产业带动和创新驱动方面与南方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但是,我们也要充分看到积极因素。主观上,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土地供应充足、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明显、物流体系完备……这是包括苏州市、无锡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都无法同时兼具的多重优势。客观上,自去年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央地合作,积极为各市搭建央企对接交流平台,给我们借力央企资源弥补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短板劣势,进一步放大差异化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加强央地合作符合央企意愿。当前,国资央企正加紧落实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相关央企也在积极寻求地方的资源支撑和政策支持,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我市具备开展央地合作的良好基础。过去一年,在全省举办的两次央企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我市成功签约落地了营口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等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近千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体量均居全省前列。目前,总投资200亿元的华能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其他央地合作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将为我市构建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央地合作,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工作建议
结合当前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等客观实际,建议进一步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从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央企投资、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成果转化、汇聚创新资源等方面着力,更好服务央企发展的同时,也更充分地利用央企资源,助力我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突出央企引领,在传统产业升级上下功夫。以落实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中海沥青(营口)有限责任公司、中粮糖业辽宁有限公司等骨干央企的技术改造项目为抓手,着力带动传统产业上下游企业固存量、拓增量、提质量。一方面,以央企示范为引领,大力推动“5G+工业物联网”融合应用,带动传统领域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项目实施力度,全力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另一方面,以央企工作为标准,倒逼钢铁、石化等传统领域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促进原材料行业重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二是落实央企项目,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落实好“项目管家”制度,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好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玉石水库抽水蓄能电站、源网荷储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环渤海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围绕厦门建发盛海项目和厦门象屿集团重整营口忠旺项目,积极引入优质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做大做强铜产业和铝产业,并以此为基础,积极融入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借力央企,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是利用央企资源,在未来产业布局上下功夫。目前,央企依托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在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等诸多领域不乏技术成果和应用场景。我市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不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议以县区、园区为单位,在系统梳理企业需求,摸清家底,以央企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有利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央地对接,以“带土移植”等方式,引进央企科研团队,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或以股权合作、基金投资等方式,直接引入央企投资,推动央企与地方在创新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促进未来产业布局。
四是结合央企战略,在服务“五大安全”上下功夫。央企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下一步势必还会将更多事关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项目投向东北,支持战略备份基地建设。一方面,要依托矿场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密集对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黄金集团等目标央企,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矿石储备基地、东北黄金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县区、园区的经济主战场作用,进一步明晰各地区服务“五大安全”的重点领域,明确重点央企,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对接工作。利用差异化优势,主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在营口布局,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